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进展 > 正文

    2024年学术进展系列之23:我院核技术团队在关于钚和铯评估黄河口的沉积特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日期: 2024-04-16 浏览次数:

    近日,我院核技术团队在关于黄河口沉积物中钚和铯的空间分布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论文通过239+240Pu137Cs评估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口的沉积特征Assessment of the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from 1960s by 239+240Pu and 137Cs)被一区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杂志接收发表。该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为了评估黄河口的沉积特征,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物中239+240Pu137Cs的空间和垂直分布以及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在142 cm深度发现了1964年的最大沉积峰,这也是首次在黄河口水上沉积区得到1964年的峰值。

    通过对沉积物剖面的沉积通量进行分析,发现河口地区的沉积通量比森林区域大得多,断定河口区域有来自黄河输入的放射性核素。基于大气沉降、黄河的输入和输出我们建立了黄河口地区Pu的质量平衡模型。

    与黄河的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结合,发现黄河的输运会影响沉积物的粒度参数进而影响放射性核素239+240Pu137Cs的分布,相反239+240Pu137Cs的垂直分布也可以指示黄河河道的变迁,基于放射性核素的年代学原理得到河道变迁前后的平均沉积速率。

    1:表层样品中239+240Pu137Cs的比活度及240Pu/239Pu原子比值


    2:黄河口沉积物中239+240Pu的质量平衡模型


    3YR2(a) 239+240Pu的比活度 (b) 137Cs的比活度 (c) 平均粒径 (d) 粒径组分(: 2000−62.5 μm, 粉砂: 62.5−3.9 μm, 粘土: 3.9−0.2 μm)


    论文作者:管永精(通讯作者),樊凯迪(硕),王深圳(硕),崔良佳(硕),王慧娟,郭子辰(硕),陈武(硕),何华(硕),刘志勇(苏州大学,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9473


    联系地址:广西区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

    联系电话:0771-3237386

    邮 编 :530004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